本文旨在系统解析俄罗斯核武器战略、政策及规划的发展态势,聚焦次战略核武器(sub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领域。研究围绕两大背景展开:1. 俄乌战争背景下俄方新宣示政策;2. 中国作为第三核均势国崛起导致的美俄中三角格局重构。论文深入探讨影响俄罗斯核计划延续性与变革性的关键动因。

核心发现

俄罗斯核战略正处转折点,其变革驱动力早于乌克兰战争显现:

  1. 打击军事力量目标(counterforce targeting)能力提升:美国常规-核复合打击能力的发展,削弱俄方二次核反击威慑可信度
  2. 战区防空反导(IAMD)体系效能增强:欧洲战区级防空系统进步,冲击俄方"渐进式核威慑"(calibrated nuclear deterrence)理论基础——该理论主张在区域冲突中"剂量化"(dosed)使用核武器

打击军事力量目标的威胁促使俄方趋向扩大核武器使用规模,尤其在战区级系统构成威胁且缺乏稳定二次核反击能力时,渐进式升级风险加剧。西方防空系统在乌克兰战场的实际表现,正强化俄方第二重忧虑。这两大关切已体现在俄2020年以来的政策宣示、军事文献及装备采购计划中。

尽管俄方对中国成为第三核均势国的立场证据有限,现有资料表明其态度并非全然积极——中国崛起促使美国在太平洋部署战区级武器系统,俄方视此举措构成战略威胁。

战略弹性与制约

这并非预示俄罗斯必然丧失二次核反击能力或次战略核武器灵活运用优势。关键变量包括:
• 欧洲等国构建战区级一体化防空反导(IAMD)与纵深打击(deep-strike)能力的成效(俄方可能视其为美核武库延伸)
• 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稳定性

同时俄方拥有多重反制选项:
• 部署新型战区级武器系统
• 发展高效反太空能力
• 整合常规快速打击与核武器及防空反导体系

未来路径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现有证据表明:将IAMD与纵深打击能力建设明确关联俄方关切,可制约其将核武器作为胁迫工具的行动自由。但制约俄罗斯需付出代价——冲突前限制俄方行动自由的举措,可能加剧冲突中的升级控制难度,形成"稳定-不稳定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4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减少核武器在军事联盟中的作用》2024最新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14+阅读 · 2024年6月15日
「知识增强预训练语言模型」最新研究综述
专知
18+阅读 · 2022年11月18日
《军事行动自动化》【译文】2022最新报告
专知
65+阅读 · 2022年11月13日
智能合约的形式化验证方法研究综述
专知
16+阅读 · 2021年5月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Arxiv
171+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76+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78+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73+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