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在多个领域和技术融合的推动下,神经科学和脑机接口的研究正以加速的步伐前进。
• 随着与大脑进行双向通信的能力增强,相关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
• 在此背景下,神经技术与无人机战争的交汇点尤其值得关注。
• 与神经技术及其与无人机战争交汇点相关的各种安全风险可能会浮现,但脑机接口将在陆基军用无人机的开发中至关重要。

自2022年2月俄罗斯乌克兰战争以来,无人机在空中、海上和陆地作战中的使用快速加速,交战双方都在高速创新以在侦察和动能任务中获得优势。空中和海上领域的演变非常迅速,原型机每隔几个月就会迭代,新技术不断进行实地测试。一些空中无人机已经包含了某种形式的自主性,有证据在2025年夏季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显示无人机使用全自动末端制导来绕过电子战对抗措施。这些具体的发展已经完全超越了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无人机和自主武器的政治讨论,这些讨论已进行了多年,但未见就一个国际公认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其使用达成一致的迹象。

这一新兴格局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是“赛博朋克”(cyberpunk)式无人机操作员。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上充斥着在乌克兰操作无人机的人的故事,并且人们对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操作员特别感兴趣,他们使用显示在护目镜或显示器上的无人机摄像头实时视频流,从无人机的视角进行操控。这些操作员有时被描绘成躺在地下掩体的躺椅上,而他们操控的无人机通常是基于竞速比赛框架的单向攻击自杀式无人机,用于消灭敌方车辆和战斗人员,有时是单个步兵。最近,这些无人机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完全饱和了接触线及接触线后方数十公里的区域,并且通常在激活前就向前部署。无人机操作员常常呈现出令人联想到赛博朋克流派中所描绘角色的美学风格,其中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人类和人机融合等主题反复出现。事实上,各种精巧装置和可穿戴设备、仰卧姿势以及即时环境感知的丧失——转而在一个有效的虚拟环境中行动——唤起了所谓“网络行者”(netrunner)的虚构形象,他们使用脑机接口几乎完全在线生活并以最直接的方式连接互联网。

与此同时,神经科学和神经技术已进入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阶段,脑机接口和脑刺激技术(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沿着这些技术交汇的路径推测未来发展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这份战略安全分析因而是一篇关于神经技术、安全与无人机战争未来交汇点的前瞻性和思辨性文章。

无人机战争中的神经技术

那么,神经技术的风险及其与无人机战争的交汇点在哪里?更先进设备与无人机战争的融合将带向何方?在某些方面,可以说这种融合已经生效,并扩展了人机协作(human-machine teaming)的概念。如果回到FPV无人机操作员的话题,除了无人机本身及其控制器之外,他们装备的核心部件是用于将无人机摄像头视频流直接显示给操作员的FPV护目镜。一些初创公司已经将此类产品归入神经技术的大范畴下,尽管这仅仅是增强虚拟现实,严格来说并非神经技术。但将从这里走向何方?

乌克兰的战场见证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无人机部署,但主要是在空中和海上领域,并且上述的交汇点可以说仅在空中领域显著存在,且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无人机。事实上,很难想象神经技术未来会在空中和海上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在海上领域,这可以通过适航船舶的尺寸限制和潜在目标的相对庞大尺寸来解释。海军无人机也可能需要大量的发电能力,因此在海军无人机中部署人工智能(AI)并无真正的限制。此外,海军无人机在一个相对简单且大部分空旷的三维环境中运作。可以说,即使是有限的人工智能也应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效运作。为此添加神经技术只会导致额外成本和更多故障点,却没有明显的附加价值。

类似的论点也适用于空中无人机,特别是它们在一个以地面为自然边界、大部分空旷的三维环境中运作这一事实。空中无人机可能会沿着三条平行路径发展。首先,将开发大型、昂贵的无人机来执行复杂任务,其中速度不是主要关注点。这些无人机很可能继续由人类操作员使用传统控制器操控,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嵌入式自动化。其次,小型攻击无人机很可能大部分或完全由低功耗(可能是分布式)边缘人工智能(edge AI)控制,并以蜂群形式部署。来自乌克兰的一些报告已经表明小型攻击无人机在末端制导和击败电子战对抗措施方面存在自主性。另一个近期有趣的发展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光纤遥控无人机作为在末端制导期间击败电子战对抗措施的一种方法,尽管在战场上展开超长电缆存在明显缺点。因此,尚不清楚神经技术是否会在那里发挥作用。事实上,前面描述的当前FPV无人机操作员模式很可能代表了人类在单个无人机控制中“人在回路中”(in-the-loop)参与的顶峰,未来将看到更多“在回路上”(on-the-loop)的人类操作员,甚至可能是完全自主。与此相对,空中无人机发展的可能第三条路径是在下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背景下被大量讨论的“忠诚僚机”(loyal wingman)概念,其中一名人类机组人员将负责与人工智能协作飞行支援性空中无人机(即“忠诚僚机”)。这一概念正在被积极研究(例如在澳大利亚,使用波音MQ-28“幽灵蝙蝠”(Boeing MQ-28 Ghost Bat)无人机),并且正在探索将脑机接口用于这一角色。

另一个支持逐步放弃任何人类直接参与空中无人机战争的论点是速度——即无人机在最后接近目标时的速度和决策速度——以及准确性的需要。可以说,未来在空中战争中使用小型无人机将涉及部署大型的、完全或部分自动化的无人机蜂群。这实际上只剩下网络和陆地领域作为神经技术可能直接参与的场所。这些领域在以下各节中讨论。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5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人工智能(AI)与国防领域》最新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37+阅读 · 4月16日
人工智能与战场态势感知:声音检测
专知会员服务
25+阅读 · 4月3日
《无人机蜂群建模与仿真方法》最新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50+阅读 · 3月11日
《军事领域中的人机交互和人类代理》最新报告
颠覆性人工智能:对新一代空中力量的加速影响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4年9月28日
2024年国防领域的主要技术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53+阅读 · 2024年2月5日
超视距国防通信系统:最新进展与未来挑战
专知会员服务
46+阅读 · 2023年12月17日
《军事行动自动化》【译文】2022最新报告
专知
67+阅读 · 2022年11月13日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最新进展与趋势【附PDF】
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
15+阅读 · 2019年2月27日
【前沿】凌空手势识别综述
科技导报
12+阅读 · 2017年8月1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Arxiv
171+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84+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175+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5+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人工智能(AI)与国防领域》最新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37+阅读 · 4月16日
人工智能与战场态势感知:声音检测
专知会员服务
25+阅读 · 4月3日
《无人机蜂群建模与仿真方法》最新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50+阅读 · 3月11日
《军事领域中的人机交互和人类代理》最新报告
颠覆性人工智能:对新一代空中力量的加速影响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4年9月28日
2024年国防领域的主要技术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53+阅读 · 2024年2月5日
超视距国防通信系统:最新进展与未来挑战
专知会员服务
46+阅读 · 2023年12月17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