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关于"杀伤区"(无人机主导的阻滞俄军推进空间)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旨在解析该概念内涵、运作机制及固有局限。

杀伤区理论体系

据美军《野战条令3-90:战术篇》定义,杀伤区指伏击战中火力集中覆盖敌军的预设空间,通常以短促猛烈直射火力为特征。广义作战背景下,直射与间射火力可持续覆盖更广区域。

乌克兰第24机械化旅无人机营高级军士尤里·"利斯"指出:"一年前灰色地带纵深约500米至2公里,现已扩展至5-6公里,部分方向达7公里"。这种扩张源于无人机数量激增——战区常态保持约50架侦察/打击无人机(含敌我双方)。俄军正强化无人机作战能力,常效仿乌军战术实施无人机布雷。战争形态已转向远程交战模式,步兵与装甲突击作用下降,交战距离拉直接导致杀伤区扩展。

图:恰西夫亚尔地区被毁俄军装甲车辆。2025年3月摄,视频来源:第24机械化旅

但7公里纵深可能已过时:前线无人机饱和迫使乌军士兵需潜行20公里才能隐蔽抵达阵地。20公里并非上限——2024年初以来,四旋翼FPV无人机已在敌后25-30公里区域活动。抗电子干扰光纤制导无人机的出现更颠覆战场规则:俄军已批量列装航程20公里的型号,乌军进展较缓但30-40公里级系统技术可行。

随着FPV无人机、中继气球、固定翼无人机及光学导航系统成本下降,打击半径将持续延伸。50-60公里级杀伤区或将成为新常态,其核心逻辑在于构建"无人机猎杀场"——任何进入该区域的目标均遭打击。

图:光纤制导无人机摧毁装甲目标实况。

"无人机防线"项目是该理论的实践载体,目标是通过组建精英无人机部队并将其战术推广至全军。《乌克兰真理报》披露其近期目标是阻滞俄军推进。乌军方高层透露:俄军突破仅发生在乌军薄弱防区,例如部署第3独立突击旅等精锐部队的防区即使遭遇电子战压制仍能固守。但精锐部队侧翼常由尚未适应现代战争的部队驻守,成为俄军突破口——当侧翼崩溃时,主力部队为避免包围只得后撤。

项目开发者解释:"无人机防线"旨在为薄弱部队提供缓冲支撑,帮助其稳固阵地。长远目标是通过无人机密集型编队稳定特定战区,最终训练强化前线部队。据"阿喀琉斯"团指挥官尤里·费多连科称,该模式使部队能依托筑垒阵地作战,系统实施侦察与火力打击。这类无人机团不会均匀部署在1200公里战线,而是聚焦关键战区。深层目标是将主动权移交精通无人机作战动态的经验丰富单位,该策略侧重战术层级横向协同而非集中式条令更新。

图:第3独立突击旅列装FPV无人机与"Mavic 3T"系统。

动态演进的概念

当前乌军所谓"杀伤区"已远非原始军事定义——它并非绝对毁灭空间,而是高风险区域。俄军与乌军均在此类区域活动,常长期暴露于无人机威胁下却未必遭打击,因此步兵可"最低限度显形"并固守阵地数月。

杀伤区真正基石非火力强度,而是侦察与协同能力。该术语实为"侦察-打击复合体"的通俗表述。若有充足弹药与优质情报,理论上炮兵可替代无人机执行打击任务(某些场景炮兵仍更高效)。但在普遍去工业化背景下,无人机更易实现量产。

深层打击需依赖固定翼侦察无人机实现目标识别跟踪与中继,俄军精英部队(如"卢比孔"分队)已开始使用FPV拦截机。此类战术正扩散:俄空降兵组建专业反无人机部队,宣称三周内击落67架无人机。俄军日益依赖反无人机雷达网络(体现体系化建设而非单位级创新),电子战仍是双方无人机活动的持续威胁。

图:俄空降兵反无人机作战单元。视频来源:俄罗斯空降兵部队

反制战术与地面困境

俄军以新突击战术应对无人机饱和:摩托车/民用车辆快速突进、步兵渗透与诸兵种协同突击。重型装甲依赖度降低(苏联遗产渐耗尽),使其既脆弱又供给紧张。尤里·"利斯"指出:"俄军尝试分散兵力——使用步兵、摩托车、全地形车及轻型车辆。恰西夫亚尔地区地形本就不利重型装备展开。"这对乌军无人机部队构成挑战:"机动小队迫使我们持续追踪并大量部署打击无人机,但侦察-火力毁伤-道路布雷协同战术正显成效。"

图:俄军"态势感知系统"雷达追踪乌军无人机操作界面

无人机操作员承受巨大压力: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步兵通过人海战术压制乌军无人机操作员突破阵地。乌军发现若集束弹药充足,可击退60-70%的集群冲锋。打击无人机部队面临低射速困境——每名操作员10-15分钟仅能操控一架无人机,命中率仅20-40%。小型FPV因战斗部有限,对分散步兵或加固目标效果不佳,有时需数十次命中才能摧毁一辆载具。

多数FPV仍依赖模拟通信,频段拥堵限制同时出动数量,单位间需协调形成"排队机制"。尽管损失惨重,俄军仍持续投入大量摩托车(报道称乌军摧毁约百辆摩托车及数十装甲车)实施自杀式突击,利用乌军步兵短缺弱点。另一战术效仿瓦格纳在巴赫穆特模式:步兵反复冲锋渗透包抄乌军阵地,多数冲锋者阵亡,但幸存者会在废弃掩体重整再攻。

图:俄军载具损毁率统计图。

图:FPV无人机拍摄的突击集群。高效打击此类大编制目标仍是技术难点。

结论

无人机杀伤区概念实为应对乌军深层困境的创造性方案:

首要困境是步兵严重短缺。动员滞缓使无人机成为权宜之计,秉持"机器代人参战"理念。但无人机中心化防御体系脆弱——敌军突破防线或压制操作员时,抵抗即崩溃。此类案例已发生:进攻方或占领空置工事,或迫使无人机分队卷入近距离交火。

其次是常规火力不足及产能限制(乌国内及盟国工业衰退所致,俄面临类似困境)。无人机依赖全球供应链更易扩产,该模式虽不可持续却是当下可行方案。

第三是军官(无论是否称职)严重短缺,导致指挥断层与改革迟滞。乌军官僚体系虽有机发展却难替代。

因此选择发展"成功样板"而非整体提升——通过与毗邻单位自然协作带动进步。体系押注前线横向创新而非自上而下标准提升。

无论无人机作战如何耀眼,必须铭记一切终将归结于步兵。若无士兵固守战壕,任凭头顶无人机盘旋,阵地终将失守。若敌军占领阵地,唯愿其止步于此。

参考来源:militarnyi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3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集中兵力悖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兵力集结之道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4月10日
大规模精确打击:新作战范式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4月9日
现代化C4ISR体系:应对复杂战场形态的演进
专知会员服务
32+阅读 · 4月4日
革新现代战争:马赛克战的战略必要性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4年3月23日
《基于博弈论的小规模战斗战术分析》400页
专知会员服务
150+阅读 · 2024年3月9日
智慧战:21 世纪军事战术的范式转变
专知会员服务
86+阅读 · 2023年10月19日
《多域作战环境下的军事决策过程》
专知
107+阅读 · 2023年4月12日
国外有人/无人平台协同作战概述
无人机
116+阅读 · 2019年5月28日
装备作战试验标准体系研究
科技导报
16+阅读 · 2019年4月2日
美军电磁频谱战的发展及启示
科技导报
16+阅读 · 2019年3月25日
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与多智能体系统理论
无人机
39+阅读 · 2019年1月27日
无人机集群对抗研究的关键问题
无人机
61+阅读 · 2018年9月16日
无人作战体系在登陆场景中的运用
无人机
42+阅读 · 2018年7月3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9+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3+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171+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75+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78+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72+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集中兵力悖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兵力集结之道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4月10日
大规模精确打击:新作战范式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4月9日
现代化C4ISR体系:应对复杂战场形态的演进
专知会员服务
32+阅读 · 4月4日
革新现代战争:马赛克战的战略必要性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4年3月23日
《基于博弈论的小规模战斗战术分析》400页
专知会员服务
150+阅读 · 2024年3月9日
智慧战:21 世纪军事战术的范式转变
专知会员服务
86+阅读 · 2023年10月19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9+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3+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